close

2013.01.15 

  夢境剛開始有些雜亂,只記得我和明靜在一個頗神聖的空間裡,那個場景,有點像淺草寺恭奉聖觀音的後殿,我們很愉悅地在談論很多的世間事。這時,有位像明星般氣質高雅尊貴的婦人,在一群人的擁簇下過來看我(夢中意識知道她的地位相當崇高),不知為何她隔著一個木製的框框,笑盈盈地看著我。

  是一張陌生的臉但又有幾分眼熟,福態中很慈祥的中年婦人,我心想,她是誰?並且不由自主地拿起我的相機準備拍照她。突然看了相機的畫面後我哇哇大哭,因為我知道她是我的母親(不是我今世的親人),她也知道我現在身上所發生的事情,她對我很不捨,也很心疼,但她不能插手……因為是我選擇! 

  最後,快醒過來的時候,不知誰在跟我說:之前,我夢見布袋和尚慈航法師在夢中告訴我的數字〝1、3、6、9〞其實不是只有「一生了盡」的意思,最後那個「9」字是「Si」的轉換!

        醒來後,夢境中的那個「Si」字讓我相當地好奇,也摸不著頭緒,因為即使上網查詢,最多也只是寫著:

   「Si是國際單位制,主要是用來統一各國所使用的單位。」

        但在查詢資訊時,有一個相關的名詞「量子學」,不知為何特別地吸引我的注意,所以由這個「Si」字,讓我涉略了何謂「量子學」!

        簡單的說,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塵俗間裡所有一切的物質,都是由很多很多小小粒子所構成的。而量子學就是描述這些粒子行為的物理理論與科學,當然它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。

        1963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教授,在他的獲獎論文中說: 

          「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,這就是靈魂的構成。」

        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〝識我〞,〝我〞是在胚胎時期或極年幼時進入肉體在大腦,它控制著大腦,就好比人腦指揮電腦……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,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型態,可以永生不滅。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全世界最有名的數學家,約翰馮紐曼博士,為新興的〝量子學〞奠下基礎,他也提出了驚人的新理論:

     「人體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〝識我〞(靈魂)控制肉體的大腦與遙控物質。」

  而這位被很多科學家譽之為〝世界上最聰明的人〞,在他的精微量子學說顯示出:

     「物質上的實物,只不過是人類一念所造成而已,真正的實體是思想意念……人類具有一個非物質的意識力能夠影響物質的變化!」

  甚至有些頂尖科學物理家把馮紐曼的邏輯更向前推進一步說:

     「量子學可作為超感能力的理論基礎。」

  當兩個雙生般完全相同的分子被創造成完全相同物質的特性時,科學家若對其中之一的分子觀察其行動反應發生時,另一個分子也會〝立即〞有反應,縱然另一個分子可能是在宇宙的另一端。

  發明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認為〝宇宙中光速最快〞,但這些研究量子學的科學家則認為〝心力比光速更快〞,否則,不能解釋兩分子的遙遠無限空間的立即反應,是否也說明了人類大腦內非物質輻射超微波,所發出來的意識與心念是立即的、最迅速的。

  並且根據研究,佛教宇宙觀中,對宇宙一些定量、宇宙中心說、觀測宇宙的四維或多維空間、天文景觀……等等,與現代科學的量子學、物理學內容相近。所以愛因斯坦曾說:

    「如果有一個能應付現代科學需要,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,那必定是佛教。」

  量子學的科學理論也反映出佛法裡的〝三界唯心、萬法唯識〞諸法由心造、相由心生的世界。並且在量子學裡,認為所有的粒子都有旋轉的屬性,這種量子特性決定了粒子與磁場之間的交互作用。如果靈魂是由旋轉的基本粒子組成的,就可以解釋靈魂之間心電感應的奧祕。

  當靈魂進入世界,獲得形狀之後,它學會了一切,但卻失落了自己,所以要對靈魂的認知,保持自我與靈魂的連續,才能感知神性、佛性的真我。

  佛陀是第一位宗教靈魂物理學家。祂對於凡是憑經驗可以證實的事物都提出疑問,而對凡是無法驗證的則不聞不問。祂首先尋找基本原理,並藉此預測世界的規律。祂發現世間是由〝杜卡〞(Dukkha)漢譯為「苦」所創造出來的。

  「杜卡」的原意是指粗製濫造的,暗示事物並未發揮最大的潛能。代表了不完美、空虛、無常、不堅固的法則。「杜卡」製造了苦惱,苦惱導致了幻象。

  佛教修行者對一切事物都很〝超然〞的態度,其實有點類似量子的思想,避免把事物定義為有或是沒有,而是要允許兩個可能,無論發生什麼事,都要讓自我的感覺逐漸消失,彷彿在觀看一部電影,讓狀態自由發展。

  正如修行者把高度無常的世界,視為理所當然,快樂之本來自於讓一切事物都盡可能隨緣盡興、自在,並認識發生什麼事情都是無常,無論是痛苦或是快樂,都不會持久。了悟〝緣起〞是因為靈魂對物質的上癮,並且會導致靈魂被慾望所蒙蔽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靈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